boyedu 发表于 2019-6-24 21:37:26

不会吧,公务员面试,你不找人?

想看猫腻和黑幕? 每次公务员考试, 总有“熟人”请求“关照” 真的有用吗? 你在面试中找到的所谓“关系”考官, 影响力真有那么大吗? 真相是... 注重“口才”的面试环节, 会不会选上个只会夸夸其谈的人? 真相又是....当考官是“入狱”,结束是“刑满释放”在我所在的中西部某省,当公务员面试考官很辛苦。一天下来,在考场内的工作时间短则十小时左右,长则可能十四五个小时。而这么长的时间,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对比考生之间的优劣,强度非常大。也正因如此,有的考官戏称被抽到当考官是“入狱”,考试结束是“刑满释放”。组织人事部门相关人员作为职业考官,许多人几乎每次都要被抽到参加面试,但占面试考官的总数比例较少。另外大部分考官,则从面试考官库里随机抽取。一般来说,被抽取的考官,会在集中前几个小时得到开会通知,在会议上宣布作为本次考试的候选面试考官。会议上,对面试的相关事项进行培训,对纪律要求进行强调,并宣布相关监督人选。面试候选考官的数量多于需要的考官数量,因此,在会议上,还要经过一轮抽签,来确定第二天哪些担任面试考官、主考官。在抽签完毕后,没有抽到的候选考官被“释放”,在监督人员监督陪同下离开考场,不允许在考场逗留。而被抽到最终担任考官的人,则在工作人员引领和监督员监督下到预订的宾馆休息。预订宾馆的楼层是全包的,公安人员和纪检人员在每个出入口看护,不允许任何人出入。工作上的需要,由监督员进行中间传达沟通,或者在监督员监督下进行。手机等通讯工具全部关机后交监督员管理,房间内除了电视机,其他所有设备都全部取走。从封闭开始到面试结束,考官都与外界保持绝对的“物理隔绝”。当然,还可以看电视。一般说来,多数被通知“开会”的考官,因为不会告知会议内容,所以并不知道自己将要担任第二天的面试官工作。为避免“失踪”,在经过现场抽签确定最终考官人选后,交出通讯工具之前,可以在监督下给家里和单位打电话说明情况,然后再关机上交。但有的时候由于疏忽,有的考官忘了和家里、单位沟通,造成笑话。有一次,一个镇党委书记参加面试工作,在上交通讯工具前,忘了打电话,结果这一关机就三天时间。这三天,他被传被纪委“双规”。家里人自然也是相当着急,不知到底是什么情况。三天后回去,真相大白,他“被双规”一事也在考官中成为趣谈。第二天一早,吃过了早饭,考官就要到考场去了。而这上百位的考官、主考官到了考场,还得经过一次抽签,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一个考室。考生的考室是固定的,但考官和主考官在哪一个考室工作,还得到现场抽签决定。抽签人员由考生代表担任,或者在考生代表监督下进行。到这里,考官经历了三次抽签,几乎是通过“天意”来决定是否成为考官、到哪一个考室工作。有的考生家长总是想找考官“关照”,其实,即使找到了几个愿意帮忙的考官,但在这样的抽签机制下,这几个人哪怕是一个两个抽到相应考室的机率都极低,更不用说几个人都同时抽在一个考室了。遇到"有关系"考官,就万事大吉吗?退一万步说,即使一两个有“关系”的考官到了你所在的考室,但他们对面试分数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我们先要有两个假设:其一,你找到了考官,而不是受别人的骗(绝大多数的“关系”都只是受了骗,得了个心理安慰),而且运气很好,找到的考官有七八个被抽取为本次考试的考官。不能再高了,我们省的考官库里至少上千考官,你找的人有七八个被抽中,这已经算是运气爆表。其二,七八位“关系考官”通过现场抽考室,他要在少则十几个、多则数十个考室中,凭借极好运气,有一位甚至两位“关系”抽到了你的考室。好吧,你的运气确实好,考官也愿意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关照你。在这种情况下,看看他们能做什么?在我们省考室里,目前一般最常见的是七个或者九个考官,每个考官都是独立标准独立打分,不受其他考官的打分影响。在计分时,要“去分”,就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大家知道,这是从技术上降低故意为某考生抬高分数及故意为某考生的竞争对手压低分数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关系”的情况下,“关系分”最多起到提高自己“去分”和降低竞争对手“去分”的作用。当然在有两个“关系”的情况下,能够被保留一个较高分数。那么这个较高分数有多高?按照考官自身的评分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提高2到3分已经算是比较高了,再高就是“畸高”,是可能被直接查的。“去分”后,在有七个考官的情况下,大约可以提高面试成绩0.5分左右;在有九个考官的情况下,大约可以提高0.3至0.4分。0.3到0.5分,如果是笔试成绩,可能会压掉许多人,但在面试中,这样的提高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因为面试成绩的分差没有这么精细,分差是比较大的。为什么你的“关系”不敢给你离他的标准分太高的分?因为他打的每一张评分表,都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存档备查的,这个痕迹永远都在。如果考官给考生打的分“畸高”或“畸低”,相关组织(包括纪委)会进行调查,轻则踢出考官库、政治生命受影响;重则被直接处理,有多重就上不封顶了。因此,从制度设计角度而言,考生对面试中“关系”的影响力其实完全不用担心。最极端的情况是,如果要录取三个人,你的对手中就有三位都有“有关系”,而且他们的“关系”正好“都”被抽到了这个考室,恰好你的面试发挥又比较糟糕……如果你真有这么衰,那我也真没法说了。关于公务员面试,各省区市的操作不同,有的省是几天后公布面试成绩,而在我们省,公务员面试的成绩是当场公布的。一位考生坚信他在参加面试的时候遇到了“黑幕”:面试结束,虽然面试成绩也算排名前列,但还是以微弱差距被刷了下来。他提到公布面试成绩的细节:去掉一个最高分82分,去掉一个最低分73分,最后得分78.9分,最高分和最低分竟然相差近10分!他愤愤不平地说,考官们对一个考生的感觉有这么大的差距吗?一个考官打的分接近了本次面试的最高分,而一个考官打的分数却低了太多,“要说我没有被算计,你相信吗?”其实只要了解考官打分机制的人,大概都会给这位考生一个肯定的答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考官打的每一张评分表,都要签上自己名字这位考生将考官打分的最高分与最低分之差,作为判断自己遇到黑幕的证据,是因为不了解面试的原理和运行机制。在笔试中,《行测》是客观题,标准化答案让打分非常容易,计算机直接算出即可;《申论》是主观题,但仍然有着明确的答题要点,答到了点就有分,有理有据、有分析有观点有措施分数就高,答不到点上就没分。因此,笔试无论是谁来改卷,都是对照标准答案打分。面试则完全不同。在大多数省份的公务员考试面试中,面试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更多地是依靠考官的个人认知、个人感觉,按照相应结构对应给出分数。每位考官对考生的整体平均期待值不同,他的尺度就会不同;尺度不同,分数就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在面试中,对同一考生有十来分的分差是相当常见的。比如有的考官将70分作为基本分,根据考生答题情况进行上下浮动;有的考官可能以75分或者80分作为基本分。如果再加上个体的判断、认识差异,分差很容易超过10分。当然,有的主考官会在打分前提出建议,建议每一位考官的平均期待值在一个分值幅度,这时候,考生的面试成绩的分差就会小很多。但是,无论是事先确定还是不确定平均值(尺度),最终考生的得分不会有什么影响。其关键在于:每一位考官都是独立打分,要求考官个人的尺度从第一个考生到最后一个考生保持一致。尺度严的考官,他的分数一直不会很高;尺度宽的考官,他也不能因为其他考官的分数而影响自己的尺度。因此,如果将每位考官一天下来对所有考生的打分进行比较,同时与考生的最终成绩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每一位考官所打分数的曲线和考生最终成绩的曲线是基本一致的。独立打分,保持尺度,这是考官打分的基本原则。考官的打分表和平衡表都要签名后封存,相关部门会进行抽查,如果遇到合理投诉则肯定会查。如果一个考官的尺度显示出“畸高”“畸低”,那么这位考官的麻烦就来了。我的习惯是哪怕再忙,我的评分表都要对考生的表现进行简单评价,特别是给出较高和较低分数的考生,在备注中简单给出理由。不同打分尺度、不同经历背景、不同行业的考官,以自己的尺度对考生保持独立判断,然后对考官的判断(打分)进行综合,得出考生的综合面试成绩。可以说,这样的成绩不是评价考生个人好不好,而是给参加面试的考生一个综合排序,分数只是排序的细化而已。从面试技术角度来说,是科学合理的。分数高,说明你在这批考生中处于前列,分数低则相反。“培训体”让考官很难评判考生优劣从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来说,我不太喜欢公务员考试普通管理岗位有面试环节,因为普通公务岗位并不需要能说会道,而面试最大的功能就是考察考生“口才”,能说会道的肯定占优势。因此,最后能脱颖而出的,不排除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当然,能够通过笔试脱颖而出的人,并不会太差。另一方面,年轻人可塑性都很强,哪怕是原本不太会表达的人,只要在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都会有很大改观,在现实中这种例子很多。因此,在15分钟时间里就评判一个人的成长潜力是不科学的,甚至有些不太负责任。而在面试中出现的千篇一律的“培训体”,也真让考官很难评判出谁好谁差。就我们省而言,现在的面试权重也在逐步降低,基本上降到了40%以下,这说明决策机构也在不断反思,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而面试的设置,是决策机构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权衡的结果。我曾见到一些年轻的公务员,入职后第一时间不是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工作的程序、内容、要求,而是在表面形式上花功夫:表面一见领导就一个九十度鞠躬,舌绽莲花夸夸其谈;私下则狂言多少年内要达到什么样的职位高度;手上不是业务书籍,而是如何利用“关系”达到目的的“教科书”……他们以为这些是混“官场”的不二法宝,同时将自己的升迁作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唯一或唯二(发财)目的。这就是被社会错误观念严重误导后的“入错行”典型。这样的年轻人还不在少数。最终结果无外乎三种:一种是被碰得鼻青脸肿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认真改正后成为合格的公务员;一种是精神消沉,成为只会按指令行事的公务机器人;一种是发现公务员职业与自己的目标相距甚远,从而主动辞职。我想,这些问题的发生,一方面是社会上一些错误观念的误导;而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务员考试的相关学习培训,过于注重所谓知识的掌握,以及过于注重应试的技术,而忽略了公务员职业本身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本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会吧,公务员面试,你不找人?